蒋介石此时也加紧了对阎、李、冯等军阀的削弱,国内的政治气氛日益紧张,火药味越来越浓。张学良深知,如果再爆发一场内战,东北的奉军必将面临更大的灾难。东北军在北伐军的打击下元气大伤,他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以保东北的稳定与和平。适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英美为了制衡日本的扩张,支持国民政府的力量逐渐增强,这也使得日本对张学良的影响力减弱。考虑到东北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统一的大局,张学良作出了决定:易帜。全东北换上了青天白日旗,尽管各地军阀的势力依然强大,但形式上,中国实现了统一。这一决定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同,二人也结为异姓兄弟。张学良因此被全中国人民赞赏,他的行为使中国人民看到了一个更完整的国家。
然而,张学良的功绩却并未止步于此。虽然东北易帜被视为他为国家统一做出的巨大贡献,但这并不足以让他成为真正的民族英雄。接下来发生的事件更让张学良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1931年9月12日,张学良前往石家庄与蒋介石秘密会面,向他汇报东北局势。蒋介石当时明确要求张学良,面对日本进攻时,严令全军不准抵抗。蒋介石此时已知道日本即将对东北发动侵略,但由于东北军战力不足,蒋介石决定采取“不抵抗政策”,试图通过国际舆论,迫使日本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尽管蒋介石的这一决策可以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找到一定的理由,但张学良内心却十分不满。毕竟,早在民国初期,日本便对其父亲张作霖施行了暗杀,二者之间积怨已久。更何况,东北军手下十万精兵,如果不抵抗,将会失去抗敌的机会。最终,在对上级命令的服从压力下,张学良将不抵抗的指令下达了。
然而,这一决定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后果。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占了东北大片土地。张学良此时才意识到日本并非单纯的政治博弈,而是在进行真正的军事侵略。面对日军的强大,东北军根本无法抵抗。张学良数度向南京求援,但蒋介石依然坚持不抵抗政策。1932年2月,日军完全占领了东北三省,张学良不仅未能阻止侵略,还背负上了无法卸下的骂名。他的“不抵抗”政策成为了全国人民痛斥的对象,许多人认为他背离了民族情感,忘却了父仇国恨。
然而更让张学良心灰意冷的,是蒋介石的冷酷。他不仅未在国难时刻给予张学良应有的支持,还暗示他引咎辞职。蒋介石将一切责任推给了张学良,并让他成为了全国人民心中的“罪人”。失去指挥抗日的权力后,张学良的内心彻底崩溃。此后,张学良选择离开中国,前往欧洲,他也在这段时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受到一定的启发。
1935年,毛泽东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这一提法深深触动了张学良。通过接触马列主义,张学良开始意识到中国内部的矛盾远不如外敌侵略严重。1936年,周恩来亲自给张学良送去了一封亲笔信,信中提到:“中国人不应当打中国人,真正的敌人是日本。”这封信让张学良痛定思痛,终于决定为结束内战、联合抗日作出改变。此时,杨虎城也因对蒋介石的“剿共”政策感到不满,愿意与张学良一同合作,推动两党联手抗敌。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联合行动,带领部队包围了华清池,并成功将蒋介石软禁。五天后,周总理亲自前往西安,与蒋介石进行谈判,最终达成和平协议。西安事变结束后,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抗日合作正式开启。然而,张学良并未因此得到释放。为了表达自己的愧疚,他亲自将蒋介石送回南京,然而这次离别成了他漫长孤独岁月的开始。
从1938年11月起,张学良被软禁在南京、重庆和台北,长达54年之久,直到1990年才恢复自由。蒋介石与蒋经国的去世,也让张学良的命运逐渐得到某种程度的释然。尽管如此,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功绩依然不可忽视。若非他的决断,抗日战争可能会更加艰难,民众的斗志和团结也会大大受挫。
周恩来曾经高度评价张学良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的确,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努力,使得抗日战线得到了联合,为中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他的行动,民族统一战线难以成立,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将遥不可及。张学良的名字因此永载史册,他的历史地位得到了终极的认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