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魂七魄

三魂七魄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的语调或风格或許不适合百科全書。 (2021年11月9日)請根據指南協助改善这篇条目,並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加以改善。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语气、格式、標點等使用恰当。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编辑這個條目。(幫助、討論)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11月9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三魂七魄"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道教

教義和要素

無爲

清静

逍遙

三寶

修道

羽化飛昇

守一

神仙

真人

太極

阴阳

五行

八卦

辟穀

内丹

外丹

道誡

符籙

法術

科儀

人物

老子

关尹子

文子

列子

庄子

鬼谷子

張角

张道陵

魏伯阳

许逊

魏華存

葛洪

寇谦之

陆修静

陶弘景

李弘真君

孙思邈

五祖七真

陈抟

王文卿

司马承祯

刘一明

邵元节

褚伯秀

陈景元

王重陽

丘处机

张三丰

陈撄宁

竹林七贤

道教人物列表

神仙

三清四御

元始天尊

靈寶天尊

道德天尊

皇天

后土

紫微

勾陳

南極長生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

先天尊神

西王母

东王公

聖母元君

斗姥元君

三官大帝

混元五方上帝(赤精子,水精子,中黃老,东王公,西王母)

五方五老

玄天上帝

雷聲普化天尊

天地山川百神

九皇大帝

太陽星君

太阴星君

北斗星君

南斗星君

太歲星君

魁斗星君

五嶽大帝

四海龍王

水仙尊王

金光聖母

雷公

冥府

酆都大帝

東嶽大帝

十殿閻君

五方鬼帝

陰陽司

判官

日夜遊神

黑白無常

聖賢仙真

盘古

女娲

伏羲

神农

黄帝

八仙

純陽祖師

九天玄女

骊山老母

百花仙子

虛寂沖應真人

三茅真君

黃大仙

慈航真人

護法太保

托塔李天王

中壇元帥

二郎真君

驅魔真君鍾馗

關聖帝君

關羽信仰

四大元帥

溫元帥

康元帥

馬天君

王靈官

玄壇真君

田都元帥

五營神將

法主公

民間俗神

福祿壽

天上聖母

台灣媽祖信仰

泰山娘娘

灶君

財神

门神

城隍

境主

福德正神

月老

文昌帝君

天醫真人

包公

保生大帝

開漳聖王

廣澤尊王

靈安尊王

三山國王

古公三王

九龍三公

西秦王爺

洪聖大王

車公

虎爺

七星娘娘

金花娘娘

臨水夫人

註生娘娘

武夷真君

巧聖先師

岳武穆王

姜太公

張仙

清水祖師

李弘真君

董公祖師

五府千歲

五年千歲

五福王爺

道教神祇列表

宗派

早期

黄老道

方仙道

成型期

太平道

五斗米道

正一道

张天师

天师道

古三派

楼观道

文始道/隱仙派

華山道

诸宗派

灵宝派

东华派

上清派

茅山宗

閣皂宗

重玄派

天心派

神霄派

清微派

净明道

閭山派

普庵派

太一教

真大道

全真道

龙门派

金丹南宗

正一道

玄教

天仙派

各地道教

中国大陆道教

香港道教

台灣道教

新加坡道教(道教节)

日本道教

越南道教

朝鲜半岛道教

东南亚道教

典籍

道藏

云笈七签

易经

道经

道德經

老子想爾注

南華經

沖虛經

通玄經

文始經

淮南內篇

陰符經

黄庭经

參同契

太平經

悟真篇

靈寶五符經

五嶽真形圖

三皇文

靈寶度人經

大洞真经

西昇經

清静經

老子河上公章句

心印经

功課經

感應篇

定觀經

內觀經

胎息經

北斗經

玉樞經

玉皇經

三官經

抱朴子

玄綱論

化书

道教义枢

善書

洞天福地

玉京山

崑崙山

蓬萊山

洞天

十洲三島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道教名山

武当山

青城山

洞天福地

洞天

其他

道士

歷史

音樂

宫观

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白云观

楼观台

道曆

中国道教协会

中国道教学院

道教主題查论编

三魂七魄,是道教對於人魂魄的說法,謂人身有三魂七魄。三魂即:胎光、奭(ㄕˋ)靈、幽精;七魄為:尸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1]。

道教文獻[编辑]

《老子河上公章句》主張安「魂、魄、神、精、意」,以涵養五臟,認為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又天之鬼為魂,以「五氣」從鼻入藏於心,影響性情,地之鬼為魄,以「五味」從口入藏於胃,影響身形,口鼻為玄牝之門,是人身通感天地之門戶。[2]

《黃庭經》主張食氣,存養太和,以「還魂返魄」、「攝魂還魄」,可不死而得入黃寧。[3]務成子注《黃庭經》,謂誦讀黃庭,能調和三魂,制煉七魄;除去三尸,安和六腑;五臟生華,色返孩童,百病不能傷,災禍不得干。[4]

三魂七魄之並稱,最早載於《抱朴子》。謂守一存真,即可金水分形(分身之術),自見人身中有三魂七魄,更能接見天地神靈。[5][6]

上清道書《靈書紫文上經》中有詳細解說,謂三魂七魄於特定時日,夜間出入肉身飄盪不定,道士須拘制之,以安神定形。

七魄名號為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乃身中濁鬼,當制止其伐身,三魂名號為胎光、爽靈、幽精(三魂與上元宮泥丸之赤子、中元宮絳房之真人、下元宮丹田之嬰兒,以及命門玄關之大君),皆為身中長生之神,當存守身內。[7]太平經鈔甲部三魂七魄之語,當為從靈書紫文所增補。[8]

陶弘景所編《真誥》載有種種法術攝受三魂七魄,能出惡夢,守魂魄,煉身形。[9]

唐朝道書《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經》敘述「煉陽魂而制陰魄」之法,並說學道者,當須順魂靈制尸魄,以陽消陰,令魂鍊魄,陰穢漸減,乃長生之道。[10]

《雲笈七籤》引正一真人語,對三魂又增以新說,謂胎光,屬之於天,常欲得人清凈,久居人身,則能長生;爽靈,屬之於五行,常欲人機謀萬物,令人心勞氣散,多生禍福災衰刑害之事;幽精,屬之於地,常欲人好色嗜欲,令人穢亂昏暗、耽著睡眠,精華枯竭而名生黑簿鬼錄。並說有三魂會日,於此本會之日,誦人善惡。又說三魂,一主命,一主災衰,一主財祿;一常居本屬宮宿,一居水府,一居地府五嶽。人身唯七魄常居不散,至本命日,一魂歸降與魄相合。若三魂循環不絕,則百神交會,人安穩無病,若三魂不歸,則魄與五鬼為徒,令人行事昏亂,躭睡好眠,災患折磨。道教有種種法術,能拘魂制魄,使人漸至長生。[11]

朱熹以及宋末道教學者俞琰認為三魂七魄非真指實數,以醫家謂肝屬東方木而藏魂,肺屬西方金而藏魄,九宮數以三居左,七居右,主張三七為九宮數,虛指五行。[12][13]隋代蕭吉《五行大義》則提有多種異解,認為魂魄之數,乃配合種種陰陽五行八卦天地人之數,而為魂三魄七。[14]

三魂[编辑]

馬偕(George L. Mackay)經由生活觀察指出,漢人認為人有三個靈魂,人死後一個靈魂到看不見的精神世界(天堂、地府,或轉世),第二個靈魂進入墳墓裡,第三個則在家附近徘徊。第一個靈魂由道士負責,另兩個靈魂則由子孫照顧:第二個靈魂由親人通過整修墓地等方式照顧,第三個靈魂則安置在木製的神位中[15]。

道教古稱「胎光、奭靈、幽精」,丹鼎派稱之為「元神、陽神、陰神」等。三魂生存於精神中,所以人身去世,三魂歸三線路。[來源請求]

天魂歸天路,到達空間天路。因天魂只是良知亦是不生不滅的「無極」,因有肉體的因果牽連,所以不能歸宗源地,只好被帶走上空間天路的寄託處,暫為其主神收押,這是所謂的「天牢」。[來源請求]

人魂、命魂則徘徊於墓地之間,因人魂本來是「祖德」歷代姓氏流傳接代之肉身。以七魄在身其性行之魄力,死亡後在墓地對神主,來來往往之走上人路之寄託處。[來源請求]

地魂歸地府,到達地獄,因地魂可知主魂的一切之因果報應,也可指使在世肉身之善惡,所以肉身死亡後,地魂再進因果是非之地。[來源請求]

直到再度輪迴,三魂才會重聚。[來源請求]

鸞書文獻[编辑]

「儒宗神教」的鬼神觀裡,人是萬物之長,因此認為草木僅一魂,曰生魂,禽獸有二魂,一曰「生魂」能知生長走動,二曰「覺魂」能知痛苦與喜樂哀鳴之情,可以学习东西。人則有三魂,生魂、覺魂、靈魂。人死之後,如係在世作惡多端之人,乃下地獄,按其罪過受種種磨煉[16]。

「儒宗神教」劃分三魂為生魂、覺魂、靈魂,和天主教神父利瑪竇《天主實義》中對魂的分類方式相同:

「西士曰:人有魂、魄,兩者全而生焉;死則其魄化散歸土,而魂常在不滅。吾入中國嘗聞有以魂為可滅,而等之禽獸者;其餘天下名教名邦,皆省人魂不滅,而大殊於禽獸者也。吾言此理,子試虛心聽之。世有生、覺靈三魂彼世界之魂有三品:⑴草木之生魂下品名曰生魂,即草木之魂是也。此魂扶草木以生長,草木枯萎,魂亦消滅。⑵禽獸之覺魂中品名曰覺魂,則禽獸之魂也,此能附禽獸長育,而又使之以耳目視聽,以口鼻啖嗅,以肢體覺物情,但不能推論道理,至死而魂亦滅焉。⑶人類之靈魂上品名曰靈魂,即人魂也。此兼生魂,覺魂,能扶人長養及使人知覺物情,而又使之能推論事物,明辨理義。人身雖死,而魂非死,蓋永存不滅者焉。」

明末清初的士人黃百家已注意到《天主實義》的三魂之說,並在著作中敘述[17]。

《天主實義》的三魂之說,源自於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靈魂論(英语:On the Soul)》,生魂即vegetative/nutritive soul,覺魂即senetive soul,靈魂即rational soul。這種劃分與中國傳統的「魂氣」思想不同,與佛教對「有情世間」和「無情世間」的劃分以及「六道輪迴」的思想也相衝突[18]。

靈魂若有毛病,人就會痴呆。覺魂若有毛病,人就會發瘋,神經就會散亂。生魂若有毛病,人就容易生病。[來源請求]

人若死後生魂會消滅,靈魂就依因果循環六道之中輪迴。如果善業大於惡業便投胎至天界或人界,至天界靈魂和覺魂便會合一,至人間則舊覺魂消滅,再新生一覺魂一生魂投胎。如果惡業大於善業就至地獄道,靈魂會在地獄受刑受苦。只有農曆七月十五日才能至人間,覺魂則留在世間排徊,直到靈魂受苦完投胎至人界(人道和畜生道)覺魂便消滅,留在人間的覺魂有時可以受神主牌位讓人拜,有時在墓園流浪,有拜公媽的人比較不容易受覺魂作弄,沒拜公媽的人較容易受外來孤魂作弄。[來源請求]

七魄[编辑]

七魄名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指喜、怒、哀、懼、愛、惡、慾,生存於物質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之後再隨新的肉身產生「肉體及魄」則屬於「陽世的物質世界」。[來源請求]

參考文献[编辑]

^ 雲笈七籖卷五十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成象章》:「神,謂五臟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天食人以五氣,……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於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於人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

《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天食人以五氣(風、燥、暑、寒、濕),地食人以五味(酸、辛、苦、鹹、甘)。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脩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 《黃庭經》:「外本三陽物自來 內養三神可長生 魂欲上天魄入淵 還魂反魄道自然 …… 仙人道士非可神 積精所致和專仁 人皆食穀與五味 獨食大和陰陽氣 故能不死天相既」

《黃庭內景經·肝部章》:「和制魂魄津液平 外應眼目日月清 百痾所鍾存無英 同用七日自充盈 垂絕念神死復生 攝魂還魄永無傾」

《黃庭內景經·上睹章》:「三神還精老方壯 魂魄內守不爭競 神生腹中銜玉璫,靈注幽闕那得喪 琳條萬尋可蔭仗 三魂自寧帝書命」

《黃庭內景經·治生章》:「但修洞玄與玉篇 兼行形中八景神 二十四真出自然 高拱無為魂魄安」

《黃庭內景經·玄元章》:「玄元上一魂魄煉 一之為物頗卒見 須得至真乃顧盼 至忌死氣諸穢賤」

《黃庭內景經·百穀章》:「百穀之實土地精 五味外美邪魔腥 臭亂神明胎氣零 那從返老得還嬰 三魂忽忽魄糜傾 何不食氣太和精 故能不死入黃寧」

^ 《雲笈七籤》第11卷三洞經教部

^ 《抱朴子》:「守一存真,乃能通神……師言欲長生,當勤服大藥,欲得通神,當金水分形。形分則自見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而天靈地祇,皆可接見,山川之神,皆可使役也。」」

^ 《道樞》:「真一煉質分形。古先至人有分形散影之道,何以致之乎?此金水分形者也。夫日之中、水之中、鏡之中皆能分形者歟。分形之日,元神六甲一日而出,當斯之時,其勿怖焉。夫識玄珠則知法矣,如冬至之聞雷法,當烹之則功成,行滿達上清矣。

《太上明鑑真經》:「金水內景,以陰發陽,能為此道,分身散形,以一為萬,立成六軍,千億里外,呼吸往還,乘雲履水,出入無間,天神地祇,邪鬼老鬽,隱蔽之類,皆可見也。審其精思,逆見方來,子能守之,為仙王也」。

《墨子閒詁》:「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篇云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蓋凡發光含明及光所照物,蔽而成陰,三者通謂之景。古無玻璃,凡鑑皆以金為之,此所論即內景也」。

《抱朴子》:「玄一之道,亦要法也。無所不辟,與真一同功。吾內篇第一名之為暢玄者,正以此也。守玄一復易於守真一。真一有姓字長短服色目,玄一旦此見之。初求之於日中,所謂知白守黑,欲死不得者也。然先當百日潔齋,乃可候求得之耳,亦不過三四日得之,得之守之,則不復去矣。守玄一,並思其身,分為三人,三人已見,又轉益之,可至數十人,皆如己身,隱之顯之,皆自有口訣,此所謂分形之道。左君及薊子訓葛仙公所以能一日至數十處,及有客座上,有一主人與客語,門中又有一主人迎客,而水側又有一主人投釣,賓不能別何者為真主人也。師言守一兼修明鏡,其鏡道成則能分形為數十人,衣服面貌,皆如一也。」

^

《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月三日、月十三日、月二十三日夕,是此時也,一二魂不定,胎光放形,爽靈浮遊,幽精擾喚。其胎光、爽靈、幽精,三君是三魂之神名也。……月朔、月望、月晦夕,是此時也,七魄流蕩,遊走穢濁……其第一魄名尸狗,第二魄名伏矢,第三魄名雀陰,第四魄名吞賊,第五魄名非毒,第六魄名除穢,第七魄名臭肺,此皆七魄之陰名也,身中之濁鬼也。……人一身有三元宮神,命門有玄關大君,及三魂之神,合七神,皆在形中,欲令人長生,仁慈大吉之君也。其七魄亦受生於一身,而與身為攻伐之賊,故當制之。道士徒知求仙之方,而不知制魄之道,亦不免於徒勞。

^ 王明《太平經合校前言》:道藏中太平經鈔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一卷,係節錄太平經文而成。太平經甲部已經亡失了。現存的太平經鈔,以甲部的字數為最少,疑鈔甲部是後人所偽補。鈔甲部的文字來源,以靈書紫文為主,上清後聖道君列紀並為其採取的材料。案太平經援引古經舊義,都不著明出處。只有鈔甲部乃說:「青童匍匐而前,請受靈書紫文口口傳訣在經者二十有四。」現存靈書紫文上經卷首所說,與太平經鈔甲部所載,其文字也是大同小異。從此可以證明太平經鈔甲部是從靈書紫文來的。再者,太平經裡並無外丹的說法,鈔甲部「服華丹」、「食鐶剛」云云,跟全書的內容不相協調,也是從靈書紫文抄來的。此外,鈔甲部所用道教、佛教的術語,也與太平經其它各部不相類似。道教的名辭如「種民」,佛教的名辭如「本起」、「三界」、「受記」等,都是僅見於鈔甲部;就時代說,這些名辭也是比較太平經為晚出的。

^

《真誥》:「若其人暫死適太陰,權過三官者,肉既灰爛,血沉脈散者,而猶五藏自生,白骨如玉,七魄營侍,三魂守宅,三元權息,太神內閉。或三十年,二十年,或十年三年,隨意而出。當生之時,即更收血育肉,生津成液,復質成形,乃勝於昔未死之容也。真人煉形于太陰,易貌於三官者,此之謂也。天帝曰:太陰煉身形,勝服九轉丹。形容端且嚴,面色似靈雲。上登太極闕,受書為真人。……夫得道之士,暫游于太陰者,太乙守尸,三魂營骨,七魄衛肉,胎靈掾氣。」

《真誥》:「數遇惡夢者,一曰魄妖,二曰心試,三曰尸賊,厭消之方也。若夢覺,以左手躡人中二七過,琢齒二七遍,微祝曰:大洞真玄,張煉三魂,第一魂速守七魄,第二魂速守泥丸,第三魂受心節度,速啟太上三元君」

《真誥》:「太一鎮生,三炁合真,室胎上景,母玄父元,生我五藏,攝我精神,下灌玉液,上朝泥丸,夕煉七魄,朝和三魂,右命玉華,左嘯金晨。命我神仙,役靈使神,常保利津,飛行十天。祝畢,又心拜四方,叩齒三通,咽液三過。此名為太上祝生隱朝胎元之道。常能行之,令魂魄保守,長生神仙。」

^ 《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經》:老君曰:陰魄濁尸之氣,在於形魂,神常保守。故學道者,順魂靈制尸魄,為鍊形之術也。若隨陰尸之魄,耗動陽靈之精,損失正氣,易致於死也。

^ 《雲笈七籤》第54卷魂神

^ 《席上腐談》卷上:「醫家謂肝屬東方木而藏魂,肺屬西方金而藏魄,道家乃有三魂七魄之說。魂果有三,魄果有七乎?非也,蓋九宮數以三居左;七居右也」

^ 《朱子語類》:「魂屬木,魄屬金。所以說「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數也。」

^ 《五行大義·論雜配》:「又云魂有三、魄有七者、陽數奇、陰數偶。奇數始於一、一則元氣。魂雖是陽、非曰元始、一後次三、故魂數三。又云、因天地二氣合、而生人、人又一氣、三材各一氣、故魂有三。陰數二、二亦陰之始、魄雖是陰、又非元始、次二後四。陰不孤立、必資於陽、就魂之三、合而成七。又一解云、魂在東方、取震數三。魄居西方、取兌數七。三魂、七魄、合而爲十、是應天五行、地五行、兩五合爲十、共成人也。五是天五氣、地五味也。春秋緯云、人感十而生、故十月方生也。」

^ 「信耶穌?祖宗怎麼辦?」:清代台灣基督徒面臨的祭祖問題. [202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 台灣民間信仰的鬼神觀— 以聖賢堂系列鸞書為中心的探討 (PDF).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2003, 7 [2017-11-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2-01).

^ 《宋元學案·晦翁學案》卷四十八:「百家謹案:泰西人分人物三等:人為萬物之首,有靈魂;動物能食色,有覺魂;草木無知,有生魂。頗諦當。」

^ 李存山. 从两篇对话看外来宗教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哲学. 2016, 1 [2017-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参考书目[编辑]

《先道靜坐叢書之開天眼神通研究》

相关推荐

[闲聊]大家为什么会喜欢龙珠?
mobile365

[闲聊]大家为什么会喜欢龙珠?

⌛ 07-01 👁️ 6203
唐僧用英语怎么说
365 双式投注

唐僧用英语怎么说

⌛ 07-13 👁️ 7582
【 CCIE考试分数怎么算?】
365 双式投注

【 CCIE考试分数怎么算?】

⌛ 07-14 👁️ 9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