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殖民统治期间,印度为英国贡献了百分之四十的经济总量,被誉为“英国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以后,印度依然觉得自己是东南亚地区的老大,理应继承英国在此之前的一切利益。
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印度也想按照英国殖民时期的
麦克马洪线
来界定,中国政府自然不会答应。
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和西藏当权者在中国政府没有在场的情况下签订的,中国历届政府也从来没有承认过它的存在。
但是当印度宣布独立时,中国还处在解放战争当中,而且当时的印度经济至少领先中国十年。
印度军队在英国人的武装下,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印巴冲突中也获得了胜利,这些给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带来了极大的自信,让他错误地以为可以和中国开战,并且十拿九稳会赢。
另一方面,经过英国将近两百年的殖民统治,印度饱受奴役之苦,极度缺乏安全感,
为了确保自己以后可以高枕无忧,妄想把西藏地区作为它和中国之间的军事缓冲地带。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印度鼓励西藏独立,多次干涉中国内政,掺和西藏问题。
印度还以西藏的监护人自居,在中国政府和西藏地区领导人之间要进行和谈时,印度政府居然要求把谈判地点放到印度。
中国政府自然不答应,这就为日后的中印之战埋下了伏笔。
内忧外患的中国让印度以为有机可乘
除了印度的盲目自信,当时中国内外交困的局面,也让印度觉得是一个发动战争的好机会。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英国用大炮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近代中国就一直处在战乱当中。
西方各国发现当初的“天朝上国”如今已经沦为一盘散沙,
八国联军侵华,争相在中国划分地盘,准备将中国分而食之
,而清政府只会割地赔款,息事宁人。
好不容易推翻了北洋政府,国内又开始
军阀混战
,一波又一波,你方唱罢我登场,老百姓苦不堪言,中国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等中国人民好不容易熬过了
八年抗日,十年内战
,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积贫积弱已久,一贫如洗。
可是即便是这样,西方国家对这个刚成立的国家依然虎视眈眈,美国在东边朝鲜发动战争,苏联在西边新疆蠢蠢欲动。
印度觉得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了,趁机撺掇西藏独立,以达到把西藏变成自己军事防御地带的目的。
再加上当时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时刻想要反攻大陆,
1958年、1960年、1961年
中国大陆又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当时实在是屋漏偏逢连阴雨。
所以,印度总理尼赫鲁认为,在这个时候对中国发动战争,印度一定稳赢。
再加上美苏两国的煽风点火,印度更加有恃无恐。
美苏两国助长印度嚣张气焰
印度之所以要对中国发动战争
,除了当时印度国内的盲目自信,和中国的内外交困这两个因素以外,
美苏两国的推波助澜也是“功不可没”。
1950年,中国志愿军应朝鲜政府邀请,远赴朝鲜作战。在兵力和武器装备都没有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志愿军依然凭着顽强拼搏的精神,重创了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率领的联合国军。
对此,美国自然是心有不甘的,但也不敢再轻易对中国发起战争。
看到印度想要对中国开战,美国觉得自己有利可图,便赶紧围过来火上浇油。
中印战争期间,美国先后为印度提供了41亿美元的贷款和援助,还给印度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武器。
美国自己帮助印度不算,还要求它的小弟英国也给印度赠送了
十八个步兵师的武器装备
。
美国想要坐山观虎斗、渔翁得利的险恶用心,令人发指。
除了美国以外,当时世界上的另一个头号大国——
苏联也支持印度向中国开战。
这还要从中苏关系的破裂开始说起。
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老大哥,对中国这个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不错,既出钱又出力地帮助中国,中国对苏联也非常感激。
可是渐渐地,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开始带有越来越多的附加条件,有些甚至触及到了原则性的问题。
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的时候,就台湾问题,赫鲁晓夫指责共产党太过激进;在中印问题上,苏联也表示自己站在印度一边。
对此,毛泽东明确告诉赫鲁晓夫,
“
台湾问题,你不宜说三道四!
”
关于中印矛盾毛泽东则说,
“
这是尼赫鲁的错
”。
后来苏联还提出在中国建造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毛泽东因担心电台和舰队建立以后,中国会受到苏联的军事控制而拒绝了,苏联因此同中国反目。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
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
1958年中苏关系彻底破裂以后,苏联停止了此前对中国的一切援助,终止了所有的合作项目,还召回了之前派往中国的所有专家学者。
不仅如此,苏联还转身站到了中国的对立面,开始支持印度。
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苏联给印度提供了总数为
15亿卢布的贷款,
能适应高原作战的
最新款米-4A直升机,最新款米格21喷气战斗机,并附赠全套图纸和培训服务。
苏联对印度的这波操作,和当初对待中国时如出一辙。
至此,印度要对中国发动战争似乎已经是万事具备,于是,印度开始在中印边境上寻衅滋事。
中国领导人在忍无可忍之后,终于下令在1962年10月20日打响了对印的自卫反击战。
可是令双方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战争并没有像之前预想的那样持久、艰苦,而是以双方都很吃惊地速度结束了。
不但印度总理赫鲁晓夫懵了,连中国军队自己都懵了...
对印自卫反击战
早在中国发动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之前,印度就已经开始不断地在中印边境制造争端。
除了拿西藏问题做文章以外,印度军人还经常在边境线上挑战中国边防战士的底线。
1951年,趁着中国的主力军队在朝鲜作战,印度侵占了我国的达旺地区。到1954年为止,印度已经侵占了整条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但是印度作为跟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非常珍惜中印之间的友谊。
印度即便是做出了这么出格的事情,中国依然没有想要反击。
毛泽东甚至说:
“中印一直友好,最近的吵架只是小插曲,不值得两国广大人民和政府当局大惊小怪。”
可是,中国的忍让和克制,并没有让印度总理尼赫鲁有所悔改,反而认定中国是害怕印度,所以才忍气吞声。
1959年7月20日,
70余名荷枪实弹的印度军人以寻找失踪人员为由,向中国边防哨所发起攻击,
中国的边防战士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应战。
当时中方哨所里仅有13名战士,可是双方对战的结果竟然是
中方打死印方9人、俘虏7人,自身伤亡仅1人。
这次冲突发生以后,中方顾及到双方的长远利益和中国当时的现状,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打算既往不咎。
可是,中国的一再忍让没有换来中印之间的和平,反而让印度更加嚣张跋扈,扬言一定要跟中国在战场上见。
1960年,为了缓和中印之间的关系,周恩来总理冒着极大的风险对印度进行了访问。
在这次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在印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
周总理访印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尼赫鲁反而变本加厉,在中国境内建立了43个军事据点。
至此,中国已经没有退路,无法再忍了。
毛泽东在1962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说:
“我们这么多年,试了许多方法,不想打仗,但印度现在这样就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要打,我们也只有奉陪了!”
于是,在
1962年10月20日,中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
中方以为,印度之前那样盛气凌人,这次参战的又是曾经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王牌军,再加上美苏两国的加持,对印自卫反击战必将是一次艰苦的持久战。
我军在开战之前已经充分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可是没想到仅仅在两个月以后,自卫反击战就结束了。
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第一场战役是在克节朗地区打响的,印度堂堂二战王牌军第七旅在开战仅仅三个小时以后就全线崩溃,逃得只剩下37个人。
中印自卫反击战一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是在
10月20日至10月28日
,
在此阶段中国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开战第四天,我军就拔掉了班公湖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印军据点。
周恩来总理谨记毛泽东主席在开战前说的:
“我们此次战争的目的仅仅是警告,不可恋仗!”
本想见好就收,教训一下印度就好。
周总理在24日喊话印度政府,想要和平解决中印问题。
没想到尼赫鲁竟然拒绝和谈,反而加大了军事火力,准备对中国发动更猛烈地进攻。
没办法,中方只好奉陪,自卫反击战
第二阶段开始,
时间是从
11月16日到21日。
在这一阶段,中国军队依然势如破竹,打的印度军队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不停地逃跑。
20日的时候,中方已经进攻到了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
尼赫鲁在印度议会大厅结结巴巴地宣布,
印度完了,中国军队要打进来了
。
这句话在印度全国引发了亡国恐慌,美国驻印大使急报华盛顿:新德里出现了极度的惊慌,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
有些邦政府已经在组织居民撤退,有的银行已经开始焚烧纸币,还有人准备在撤退之前把电厂和自来水厂炸掉。
总之,整个印度已经陷入了亡国前的慌乱当中。
可是令尼赫鲁和所有印度人没想到的是,
第二天所有进入印度的中国军队竟然开始主动撤退,并且是退到边境线以后20公里才开始驻扎。
中方还释放了此前抓获的所有印度俘虏,归还了之前缴获的所有武器装备和物品。
尼赫鲁彻底懵了,他对中国外交官说,“
你们到底什么意思
?”
他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以为其中必定有诈。
其实,中国军队不过是在执行毛泽东主席在开战前的命令;
“
我们此次战争的目的仅仅是警告
”
。
中国军队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但并没有趁机让割地赔款,或者索取任何东西,此举不但彰显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也让英国等强盗国家诧异。
结语
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以中国完胜而告终。
印度总理尼赫鲁为此谋划了十几年,期间数次拒绝中国政府递出的橄榄枝,最终却落得一个惨败的结果,成了国际上的笑料。
尼赫鲁把这次战争看做是他从政生涯中的奇耻大辱,战后不久就中风了,两年后羞愧悔恨而死。
中国因为战前的一再忍让,和战后的高姿态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认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