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即将来临,空气中弥漫着粽叶的香气,除了粽子,各地的端午餐桌上还有许多老味道——咸鸭蛋、黄鳝、煎堆、打糕……这些美食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承载着祖辈智慧与节气的记忆。
在福建晋江,煎堆的香气总让我想起“龙舟雨”的传说。人们说端午前后天公穿了洞,吃煎堆是为了“补天”。那金黄的圆团在油锅中翻滚,外脆内糯,仿佛在诉说着对天气的温柔期待。而在江汉平原,黄鳝被称为“端午黄鳝赛人参”,这是因为此时的鳝鱼最为肥嫩,奶奶总是鼓励我多吃几块,寓意着健康与力量。
江南的咸鸭蛋则是端午餐桌上的“常客”。剥开咸鸭蛋,沙软的蛋黄流出,带着对夏天的美好期待,正如老辈人所说的“驱邪避暑”。在北方,甜粽的红枣蜜枣则是另一番风味,糯米裹着甜蜜的枣泥,咬下去的那一刻,仿佛能感受到儿时的温暖与怀念。
包粽子是家中的重要仪式,去年我和妈妈一起做蟹黄豆腐,象征着端午的健康与平安。我们用咸蛋黄代替蟹黄,炒至金黄,豆腐轻轻翻动,成品色香味俱全。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端午记忆,或是奶奶的土粽,或是爸爸的葱油鸡,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节日元素。
在现代,传统美食也在不断演变。冰皮绿豆糕成了端午的“清爽担当”,而雄黄酒的“王”字习俗依旧延续,传递着驱邪的美好祝愿。打糕则是东北的端午记忆,米团在石臼中捶打的声音,传递着家的温度。
今年端午,你的餐桌上会有哪些“老味道”?是外婆的蜜枣粽,还是妈妈腌制的咸鸭蛋?无论如何,最香的一定是那份家里的味道,因为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牵挂与情感。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个端午,分享美食与回忆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